剧院动态

THEATER DYNAMICS

资讯分类
Call Us
联系方式
 
电话服务热线:
Service Hotline:
 
剧院电话:13974911117  夏主任
湘江剧场联系电话:             
0731—85111161     
0731—85111171     
19974996066(刘经理)

地址联系地址:
Contact Address:
 
剧院地址:长沙市人民中路257号湖南省湘剧院
剧场地址:长沙市天心区坡子街99号(湘江剧场)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navBreadcrumb=[{id=5, name=剧院动态, url=/news/5/, type=false, entityTag=news-cate, brother=[]}, {id=10, name=品戏评戏, url=/news/10/, type=false, entityTag=news-cate, brother=[]}], compositePage={id=null, name=null, url=null, type=false, entityTag=null, brother=[]}, currentPage={id=null, name=月色无言 清光可鉴 湘剧《月亮粑粑》冉冉升起, url=null, type=false, entityTag=null, brother=[]}, homePage={id=null, name=首页, url=/, type=false, entityTag=null, brother=[]}} ============
/
/
/
月色无言 清光可鉴 湘剧《月亮粑粑》冉冉升起

资讯详情

月色无言 清光可鉴 湘剧《月亮粑粑》冉冉升起

  • 分类:品戏评戏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1-21 12:00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月色无言 清光可鉴 湘剧《月亮粑粑》冉冉升起

【概要描述】

  • 分类:品戏评戏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16-11-21 12:00
  • 访问量:0
详情
月色无言 清光可鉴
湘剧《月亮粑粑》冉冉升起
 
来自“最穷的公家人”的感动
文·龚和德
“最穷的公家人!”——这是剧中村长郑爹对村里小学秦老师因贫病而死的感叹!就在村长、村民和孩子们“遥祭”秦老师的时候,秦老师的女儿秦雅云拿着介绍信来找村长报到:“我爹临走时说,谁来教黄荆树的孩子们呀?我说,爹,你放心,我去。我就来了!” 课堂里的钟声重新响起。从此,秦雅云在黄荆树小学继续做了三十年“最穷的公家人”。
戏里的主人公有生活原型,但不是写真人真事。剧作家盛和煜年轻时深入到湘鄂交界的石门县罗坪公社,采访过被称为“妈妈教师”的覃申媛老师,写成歌剧《妈妈,我对你说》,后又改写为京剧《黄荆树》。这两出戏都演出过。这次写湘剧前,上网查看了近年来“感动中国”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许多视频和文字材料,还去偏远贫困地区体验教师生活。总之,多年酝酿,寻求突破,才完成了《月亮粑粑》。
全剧分三幕,选择了三个时间点:1985,秦雅云初到黄荆树;1997,已执教十二年,成了家,有了女儿;2015,又过了十八年,光荣退休。我把这三幕戏取了三个小标题:“自觉担当”、“忍痛坚守”、“意外收获”。戏里,秦雅云没有对立面,也没有社会冲突,展现的是凡人小事,草根生活,却又相当感人。
说秦雅云没有对立面,是指通常戏剧中人物之间的那种对立面。全村的人都爱戴她,能有什么对立面呢?但她是有对立面的,那就是艰难困苦。她上课的第一天,就遭遇暴风雪来袭,教室坍塌。这个情节有点残酷,却是全剧叙事结构的枢纽。它既把这所山村小学之简陋推向极致,又给人物关系之急遽变化提供了契机。下围棋有句话:“有此一劫,全盘皆活。”
一,由此深化了师生之情。在教室坍塌的时候,秦雅云用身体护住了学生牯伢子(学名姜明科)等,悠悠醒来后,问学生们安全否?学生们拥着她说:“我们都好好的!”她欣慰地笑了,却又向村长作自我检讨:“若知道校舍难抗暴风雪,孩子们疏散还来得及,幸亏没伤着一个人,不然我真不会原谅我自己!”村长听了她的话,像刀子戳在心窝里,“怎说是没伤一个人,你腰背鲜血浸棉衣”!她是把孩子们的安全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要的“妈妈教师”。
二,由此开启了与郑昌生的情愫。从瓦砾堆里把秦雅云救出来的,有赶来的村民郑昌生。郑昌生虽然姓郑,并不是村长郑爹的儿子。他是个热心的年轻老乡,义务给学校挑水送柴禾。观众多次看到他默默挑水而过的健壮身影,听到他倒水入缸的声音。他是全村乡亲关心这所小学的一个代表。秦雅云压在废墟中听见了郑昌生的呼喊声,醒来看见他双手还在流血,就像学生们感激小秦老师的保护之恩那样,她感激郑昌生的搭救之恩。而郑昌生也倾诉了对她的感激:“小秦老师呀,山里人心里蛮清楚,秦老师是菩萨你是仙女;老天不弃黄荆树,秦老师走了又派来了你!”常言“恩爱夫妻”,由恩而爱是常情,到了第二幕,他俩已是有了一个女儿的三口之家了。
三,由此使秦雅云留下了终身性腰伤。头十二年还能自己走着到校,后十八年全靠丈夫郑昌生背着她去上课,不顾山路崎岖、风雪迷漫,一直这样坚持着,既体现了夫妻情深,也体现了秦雅云对学校、对学生的高度责任心:“一份承诺,千钧重担,我就是孩子们扬帆起航的港湾!”
四,也由此给上级不批准秦雅云申请转正一个“理由”:黄荆树小学本不是重点,配一个腰伤严重的公办教师,“别弄得一转正就闹病退”。因而秦雅云执教三十年始终是个“代课老师”。
秦雅云面对的艰难困苦,不只是物质上的待遇微薄,还有身体上的腰伤因无钱医治而加重,更有心理上的不得转正的委屈。说戏里没有社会冲突,却有内心冲突,集中爆发在第二幕,因而第二幕最好看也最动人。
第二幕有三个重要情节。一是秦雅云用在县里学习时节省下来的伙食补贴,给女儿买了双花球鞋,遂了女儿的心愿,随即发现一度辍学、刚刚返校的特困生田秀儿鞋破脚烂,又把花球鞋送给了秀儿。这个细节把“妈妈教师”的形象丰富了。女儿则不理解、不接受。二是秦雅云申请转正的报告退了回来,使她似掉冰窖彻骨寒。正心情恶劣间,看见女儿要从秀儿脚上夺回花球鞋,母女争执,各自伤心不已。这两个事件的叠加,令秦雅云百感交集,“心头滴血泪不干”!于是引发了激烈的内心冲突:“想要走,移步难,孩子们拴着我的心尖尖”;“一跺脚来一咬牙,离开了黄荆树我再无挂牵”。三是,就在秦雅云冲动地收拾行囊,准备离开时,听到了乡亲们和孩子们观看香港回归祖国电视直播的欢呼声,要秦老师快来看的呼叫声。秦雅云看到了牯伢子(姜明科)一身戎装,英姿飒爽,走在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的前列。乡亲和学生们欢呼:“秦老师,那是我们的牯伢子,那是你的学生姜明科!”秦雅云手中的行囊“砰”的一声掉地,转身捂面痛哭。她感受到了在黄荆树播下的文化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感受到了港湾里的小船已扬帆出航。这是对于十二年坚守山村教育之价值意义的一种瞬间的重新发现、重新体验、重新肯定,是精神上的提升又推动她继续坚持十八年。
为什么说第三幕是“意外收获”呢?秦雅云万没想到已当上了海军军官的姜明科来黄荆树探亲——姜的父母已去世,他探的亲就是“妈妈教师”秦雅云;她更没有想到,姜明科背着秦雅云到了一个挂有大红横幅“庆祝秦雅云老师执教三十年”的地方,一大批以前的学生,纷纷从各地赶来给她庆祝;尤其意想不到的是,还保留着当年秦老师送给她的那双花球鞋的特困生田秀儿已从师范大学毕业,愿意来这个距离镇上中心联校有13.5公里山路因而不能撤销的黄荆树小学,接即将退休的秦老师的班!小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也是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习近平语,见2016年9月10日《光明日报》)那些回来参加庆祝活动的学生们以毕业于黄荆树小学、拥有“我们最美的导师——秦雅云”而自豪!这是献给秦雅云老师多么厚重的礼物啊!
这出戏的文本写得非常简洁、空灵。盛和煜说:“因有曼君,才敢这样写。”大家知道,盛和煜与张曼君,一编一导,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多年老搭档。和煜这句话,似可理解为:这个文本的舞台呈现,要充分发挥张导的创造力。张导在哪些方面做了努力呢?她没说,只说创作过程“很挑战,很刺激”。我以为,张导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戏剧场面的灵活转换。此剧分三幕,是时间点上的大致规定,并非写实派话剧的那种块状结构,在空间处理上有一定的灵活性。第一幕有山路、教室;第二幕有宿舍、教室、操场;第三幕有山路、教室、会场。可以看出分幕的块状结构中含有传统戏曲分场的线形结构。这给舞台设计带来很大难度,只能做一种有适当环境感的模糊化处理。剧情展开中更具体些的时空特征,要靠导演的场面调度和演员表演才能逐渐显露出来,而观众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想象自会有所体认。曼君对场面的生成、连接、切换、跳跃,处理手法多样而纯熟,使演出流畅,对应了文本需求。
其二,人物形象的加深勾勒。以牯伢子(姜明科)为例。文本写他背着一大捆荆条来上课,这个出场就比其他小学生来得特殊。接着唱歌,他不会与其他同学合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却会唱童谣《月亮粑粑》,又比较“另类”。后来暴风雪突起,教室坍塌,文本的“舞台指示”是秦雅云“扑了过去,用身体护住牯伢子和贵儿”。导演在舞台上实现这些描述时有所“变通”,不是让秦雅云护住牯伢子和贵儿,而是护住了牯伢子的那捆荆条。如果真是人压着人地护着,多么笨拙,那还美吗?在特写光照射下,秦雅云压着那捆荆条,意思到了,观众自会联想到保护了牯伢子。这是戏曲中惯用的在实物配合下的虚拟处理。到了第二幕,秦老师在乡亲和孩子们呼唤声中去看电视直播香港回归的壮丽情景,牯伢子(姜明科)怎么出场?秦雅云怎么看见他?文本均无“指示”,全是导演的构思与调度。曼君用了两种手法,不但秦雅云看得清清楚楚,观众也看得明明白白。这两种手法就是“并列”与“叠影”。并列的画面之一是乡民与学生看电视,在舞台左侧台口,面向观众;另一画面是把荧屏中播放的情景放大到整个舞台,用一群演员来搬演我军进驻香港。叠影的是穿着海军军装的姜明科与背着一捆荆条的牯伢子,一前一后在舞台中心的一侧亮相,这是站在右侧观看的秦雅云 “主观镜头”的具象化。秦雅云“看到”这个叠影所引起的激动和感悟,传递给了同时看到这个叠影的观众。就在这个顷刻,秦雅云捂面痛哭,我也泪湿眼眶了。秦雅云与姜明科是黄荆树小学师生关系的一个典型,清晰勾勒姜明科,有力烘托了“妈妈教师”的形象塑造。到第三幕姜明科来探亲,并由他亲自背着秦雅云去参加历届校友的庆祝会,自是顺理成章。
其三,文本内含的诗意表达。这出戏是以表扬好人好事为出发点,但有了突破。突破点就在开掘这个题材的普遍价值:贫困、艰难都阻止不了底层人民对文化的渴求。这是剧中所有人物形象共同传递出来的一种内在意蕴。不说小秦老师父女两代的奉献精神,不说村长郑爹与村民郑昌生对这所小学的支持和对秦雅云的关爱,就说牯伢子的那捆荆条不也寓有深意吗?那么重的荆条,背十几里山路,为的是换钱交学费。小秦老师心疼牯伢子,问:“这么重,你背得起?”牯伢子答:“不背爹要打。”他爹是有些粗野,但懂得不能让儿子失学!克服贫困艰难,实现文化追求,当是这出戏的“主旋律”。导演运用高腔、山歌、童谣三种音乐成分,共同奏响了这个主旋律。
《月亮粑粑》是湘剧。湘剧是多声腔剧种,以高腔为主体。由于剧中人物的唱腔主要用高腔,所以《月亮粑粑》保持了剧种的鲜明特色。我对湘剧的曲牌知识几乎零,无法确指剧中如何运用曲牌。但我能感知高腔的【放流】和【帮腔】。【放流】又称【滚唱】,是在曲牌的长短句之外,加入无器乐伴奏的大段上下句。第二幕中秦雅云的内心冲突,前段14句,后段20多句,就是用了【放流】。秦雅云的扮演者王阳娟以清澈明亮之音,唱得沁人心脾。当倾诉到“想要走,步难移”,紧接“孩子们拴着我的心尖尖”,以及“一跺脚来一咬牙”,紧接“离开了黄荆树我再无挂牵”,都是用了【帮腔】,是“一人唱而众人和”,使秦雅云左右为难的内心纠结得到宣泄。
如果说高腔的作用集中于刻画剧中人物,那么山歌呢?其曲调改编自地道的常德山歌(该剧作曲者柳俊先生相告)。歌词为“你到我家来呃,打片赤脚没穿鞋呀??” ;“你到我家走呃,手捧凉水喝一口呀??”。文本要求,“那山歌不是唱而是喊出来的,悠远苍凉,揪心揪肺”。歌词里的“你到我家”,让我想到了老师的家访,虽说得通,但太狭隘了,不如解释为对生存环境的慨叹。而童谣《月亮粑粑》的歌词,则是农耕文明时代普通老百姓文化愿望的一种象征。以上三种音乐成分,在剧中呈现多功能的交响状态。以山歌、童谣的非角色化的“虚”,衬托着高腔的角色化的“实”,虚实相生,诗意浓郁。它所散发出来的抒情性弥补了戏剧性的不足,又强化了我们对秦雅云这位“最穷的公家人”能在艰难环境中实现人民的文化理想而奉献一生的感动!
 
动人·动心·动情
文·曲 润 海
文朋戏友长沙来,月亮粑粑好戏开。
湘江评论论戏曲,一片喜气扬舞台。
尽管全剧围绕着主人公秦雅云的命运笼罩着无尽的悲情氛围,但看到她教出的学子,后来个个成才,又喜笑颜开,给人以美好,给人以美感,让人感奋,让人向上。
看了戏,我总的感受是:动人,动心,动情。具体说来是四句话:
这是一个“乐府”戏;
这是一个教师戏;
这种一个“湘歌剧”;
这是一支生力军。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采集民歌民谣的机构,既收集民间歌谣,又可观风俗察民情,以便于调整政策法令,管理官吏民众。我们现在也看了不少类似的现代戏,反映了不少社会问题。比如这个戏里表现的农村特别是偏僻山村小学“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就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却又多年解决不了。即使指着人头解决了,接下来就又是问题了,因为不是解决制度问题、编制问题。这样的问题一直存在,这样的戏就一直有创作演出的价值。把教学点撤并到中心小学,小学的孩子无法奔走十几里去上学。除非像宁夏“吊庄”那样把整个村庄迁到条件好的地方,但那样的决策并非哪个县都能办到。得一个地方想一个地方的办法,首先是要地方的领导者正视这样的问题,不要闭目塞听。遗憾的是,我们相当多的领导者只喜欢看“工程戏”、“品牌戏”,“乐府戏”是不看的。
我们常说“歌舞升平”,却没有听说过“戏剧升平”。戏剧是忧患艺术,即使“以歌舞演故事”,那故事里就说不定包含着批评、警示、上书。如果戏曲、戏曲作家没有了忧患意识,也一样“歌舞升平”起来,戏曲也就不需要了,离衰亡不远了。
说这个戏是教师戏,是说它不是儿童戏。这些年我看过一些类似的戏,如北京京剧院的《黄荆树》,山西晋剧院的《油灯灯开花》,陕西商洛花鼓的《月亮光光》,武汉儿艺的《春雨沙沙》,都有学生,但主角是教师,反映的问题也是关于教师方面的,当然也关乎学生,关乎乡村基础教育。戏里的教师都是山里一个教学点上的一个教师,一个班里教几个年级。困难也相似,但所塑造的教师却有不同的个性。他们共同弘扬了从一而终的敬业精神,顽强不屈的艰苦奋斗精神,生生不息的愚公移山精神,爱生如子的慈母情怀。
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有不同层次的几代老师,然而最难忘的是小学老师。我曾经写过两首《老师娘》,其一是:
人人都自孩童过,花蕾绽放树成行。
吐丝春蚕流泪烛,可敬亲亲老师娘。
秦雅云更是老师奶奶了,更值得点赞,怀念。感谢盛和煜、张曼君、湘剧院、王阳娟为我们创作演出成功了又一位老师娘!
这是一个“湘歌剧”。她的艺术风格,既是湘剧高腔,又融进了歌剧的元素。这个戏的原始版本就是歌剧,再改湘剧没有完全脱胎换骨。而且融歌剧于戏曲,也是盛和煜、张曼君编导艺术风格的一种追求,成功的范例是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在那个戏里,《等郎曲》贯穿全剧,既是主题曲,又靠它推动故事,融热烈、凄美于一体,使人耐看,经得细品,回味无穷。
在这个戏里,则体现了一种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浪漫主义。尽管困难是巨大的,但又不是绝对不能解决的。尽管戏曲有观照社会的功能,但作为表现教师的戏曲,还是要把育人育才放在主导地位,以教师伟大的奉献精神和情怀,感染人鼓舞人。
这个戏也同《十二月等郎》一样,没有多少传统戏曲规范的念白,而是像歌剧一样,都在音乐节奏里吟诵,有别开生面之感。当然也就没有湘剧高腔连珠炮似的无伴奏吟唱。我倒是觉得在戏的高潮还是应该给秦雅云一板像《秦雪梅教子点元》那样的高腔吟唱。
看《月亮粑粑》,除了王阳娟(本剧中饰演秦雅云,《马陵道》中饰演车前子)、徐军(本剧中饰演郑昌生,《马陵道》中饰演魏惠王)外,都是陌生的面孔,都是青年演员,看着特别兴奋。这是一支生力军!
 
《月亮粑粑》中的人文情怀
文·王馗
《月亮粑粑》是湖南长沙自古相传的童谣:“月亮粑粑,肚里坐个爹爹(爷爷),爹爹出来买菜;肚里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绣花;绣只糍粑,糍粑跌得井里,变只蛤蟆,蛤蟆伸脚,变只喜鹊,喜鹊上树,变只斑鸠,斑鸠咕咕咕,告诉和尚打屁股”,诙谐通俗、韵律规整的语言让亘古如常的月亮,变现成生活中的千形万态,伴随着人的生命成长,成就了湖南人对于永恒的人情物理的追求。或许正得益于月亮对人生的滋养,剧作家盛和煜、导演张曼君与湖南省湘剧院的创作团队,借助高腔这一古老声腔艺术,共同创作出崭新的湘剧《月亮粑粑》,把湖南人从小传唱的这个童话中的“月亮”,演绎成一部让人动容、让人动情、让人动心的好戏。
毫无疑问,盛和煜心中的“月亮粑粑”与相伴他的那首童谣是有区别的,不但旋律音乐不相同,而且作为主题曲的“月亮粑粑跟我走,我跟月亮提笆斗,笆斗装了三升米,一送送到大屋里,大屋的姑娘圆团团,养个伢子考状元”,显然也不再如童谣那样寄寓知识与趣味,而是赋予了鱼龙变化的社会期望。这种社会性的观照正通过剧作所涉及的乡村民办女教师三十年的职业坚守来实现的。
剧中偏僻的黄荆树村是个“鸟不拉屎的山坳坳”,在这个村的小学里,被看作是“这世上最穷的公家人”的老秦老师去世了。在无人教学、校牌不得不摘去的时候,老秦老师的女儿秦雅云出现了。在代课的第一天,风雪压塌了校舍,她救护好牯伢子等同学之后,却被坍塌的砖石压伤了腰背。在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她拖着伤病的身体,顶着无法转为正式教师的生活压力,教出了一批批的学生。在秦老师从教纪念日里,工作在四面八方的学生们通过网络等方式,向老师诉说着自己的感恩,在黄荆树小学是否需要继续存在的时候,秦老师曾经教助过的秀儿主动地走上讲台,继续延续着老师的职业??
该剧聚焦的是民办代课教师这一特殊群体,展现的是这一特殊群体在三十年历程中所经历的艰苦故事,张扬的则是这一特殊群体的生活操守。故事中的秦老师忍辱负重,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教育学生,为人师表,学生的礼赞让她小小“梦想”“静静地绽放在我们亲爱的中华”。这样的故事情节、戏剧结构和主题旨趣,最容易附着上当代“行业戏”创作时的各种弊病,甚至成为好人好事的简单宣传。但是,剧作家和创作团队显然完全规避了这样的创作误区。在他们的艺术世界中,这个发生在乡村角落的故事,真正地具有着历史剧般的宏大感和散文诗似的诗性美。
现代戏题材具有历史剧的艺术震撼,需要创作者深刻地感知并体味历史发展的经验与趋向,并且懂得借用艺术的手段来强化和提炼历史认知。《月亮粑粑》不是历史剧,但是剧作家却从最普通的乡村视野,将历史发展所具有的深刻性和复杂性呈现出来。在他的笔下,中国社会从八十年代中期以来急遽变迁的三十年,既是故事的叙述背景,同时也是情节的关注重点。故事选取了三十年间的三个时间点,1985年的黄荆树村:老秦老师因无钱治病而最终离世,拿工资为学生做学费成为老师的生活常态,牯伢子身背荆条走十几里山路只为了上学,在这些生活场面中,还有风雪中被压塌的校舍,为师生专门的“挑水”,小秦老师的行李背篓等等,都展示着这个时代中普遍存在着的农村生活;1997年的黄荆树村:秦雅云老师手执火把深夜家访,秀儿因为家庭变故而不得面临辍学的境地,秦雅云用生活补助的钱购买波儿想了一年的花球鞋,村里购买了第一台电视机,此外还有通过叙述展现的广州、通过电视看到的香港等外面的世界,看似静止的农村已然与急速发展的时代息息相关;2015年的黄荆树村:已经是海军导弹驱逐舰舰长的牯伢子回家探望老师,已经成为县长的柳玉贵带来了老师转正的消息,乡村小学更新条件要合并成镇上的中心联校,秀儿从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回乡执教,当然还有需要住校的“留守儿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农村同时也面临着新的社会问题。三个时间点全部集中在剧中秦雅云的情感与经历中,典型地透视出三十年间前行的中国社会随时而生的困难与成就,剧作家显然没有、也不需要去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但是,淡淡地散落在黄荆树小学中的话题和困惑,却共同连缀起一个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历史画面:社会问题与时代进步共在,国家发展与地区落后并存,生活变化的力度似乎细微渺茫,但是生命个体的历史认知和生活感受却日新月异。这种从小人物身上展现出的大历史,最传神地让简单的戏剧故事转变成对身边发生着的历史的深度思考。舞台上静静流动的时间,张扬了剧作家对于历史的把握和诉说,最能切中经历了这三十年历史变迁的观众的期待,这正是该剧令人动心之处。
《月亮粑粑》展现了黄荆树村的三代乡村教师:老秦——秦雅云——秀儿,以及他们相续不断地对教师职业的坚守与延续。他们共同吟唱着从乡村中传承下来的民歌童谣,共同面对着时代与社会投射在他们生活与心灵中的悸动。特别是透过秦雅云的三十年,渲染出这个乡村教授的“中国梦”,这当然是她所代表的教师群体集体的精神操守。但是,这个可以视作主旋律的主题,同样没有流于简单地宣传。
剧作家设定三个时间节点,仅仅通过三幕剧情,将主人公的心灵世界浓墨重彩地渲染出来。第一幕在展示秦雅云从倒塌的校舍中被救出后,用一段“想说一声对不起,课堂外风雪骤我没留意”,将秦老师的单纯而高尚的品格,在一声“对不起”中凸显出来,这种来自人性的高贵和对于职业的自觉,让黄荆树村民们不由地发出“老天不弃黄荆树,秦老师走了又派来了你”。第二幕在展示秦雅云将买给女儿的花球鞋转送给秀儿,面对女儿波儿和学生们对秀儿的威胁,以及在职业转正无法实现,不禁将怒火转到女儿身上,并且生发出要离开黄荆树村的念头后,通过“我这是怎么了啦,我打了她”、“一句话问得心儿颤,梦回一十二年前”、“我就是孩子们扬帆起航的港湾”三段相续的情感抒发,将她在人生关键时刻对于孩子的愧疚、对于既往生活的留恋、对于自己精神动摇的反思,一气呵成地舒展开来。第三幕在展示秦雅云归于平静的职业生活后,用一段“一声老喽让人心颤,不知不觉我们一起走过了三十年”来刻画支撑她事业的夫妻感情,用一段“我想忍,可怎么也忍不住眼中的泪花”来刻画激起她职业荣誉感的师生情谊。这几段由高腔演绎的曲文渲染的是主人公丰富的心灵,散文笔法呈现的是她对于外部环境的感受与选择,诗歌式的曲词浓缩的则是三十年间社会时代变化在人们心灵激起的动荡,特别是戏曲特有的剧诗在一段段的情感渲染中,多元地将主人公细腻的思想斗争、情感变化和境界提升予以呈现。应该说,剧作将宏大的历史背景和单纯的职业人生,最终归结到了对于单纯的生命个体的书写与刻画。舞台上浓浓的情感宣叙,张扬了一个丰富的生命个体对于自己生命的感受与个体价值的选择,最能调动起戏曲观众的审美方式,这正是该剧令人动情之处。
剧作呈现的是乡村教育的题材,塑造的是美好的乡村教师的形象,但是面对着的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即:人在复杂的生存状态中如何面对自己的选择,以及如何在选择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剧中不论是女儿,还是丈夫,或是学生,面对的不论是对子女、学生的教导,或是对父亲的承诺,都成为秦雅云在回答这个主题时所经历的情感挑战。因此,为了女儿、丈夫、家庭,她有了远离黄荆树村的念头;为了学生、父亲的承诺,她必须选择对职业岗位的坚守。剧作最巧妙地设置了牯伢子姜明科这条线索,通过他在三个时间点的成长和变化,回照出秦雅云坚守乡村的细腻心灵。特别是在展示香港回归的情节中,肃穆的军人列队成为黄荆树村通过电视幻现出的场面,一句“看!牯伢子!姜明科!”将主人公的情绪陡然扭转,英姿飒爽的姜明科,竟然成了一段历史的参与者,那些隐没于平常琐碎的生命价值由此而得以彰显。显然,秦雅云有对生活待遇的期待,有生活压力面前所展现出的愤怒和退缩,但是透过姜明科这个学生,她真正地发现了自己奉献于他人的最大价值,最终成为一个纯粹的奉献者。与其说这是教师在年复一年中重复枯燥的生活状态,莫若说是每个人在自我的循规蹈矩中的生命常态,而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由此得以焕发。特别是在剧终,那些从事着各行各业的学生们骄傲而自信地喊出“我们毕业的名校叫黄荆树”、“我们最美的导师是秦雅云”,一再地将沉潜在基层普通的职业个体,给予了充分的礼赞与尊敬,这正回应了秦雅云所唱出的:“我们的黄荆树那么小,小得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它;你们的老师毫不起眼,就像大山里的一颗石子一粒沙;可是同学们哪,你们让老师小小的梦想,静静地绽放在我们亲爱的中华”,这何尝不是每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职业荣光呢!这种从平凡中获得的圆满,何尝不是那首童谣《月亮粑粑》所变现出的生命智慧,何尝不是湘剧《月亮粑粑》在月残、月圆的寂寞轮回中对于生命的寓言!舞台上弥漫的职业印象,张扬了对于现实普通的劳动者、创造者的生命认同,切中了每个观众的职业感怀和生活经验,这正是该剧令人动容之处。
同时,创作团队刻意于用现代的艺术再现方式来提升湘剧高腔的艺术品质,用音乐剧、歌剧、舞剧等创作元素来填充或置换高腔的传统唱演规范,特别是剧词在展现诗性美的同时,追求用通俗语言来刻画平凡人物。令人稍觉遗憾的是,曲词的口语化弱化了戏曲诗性的追求,群体性的高腔演唱韵味尚嫌不足。但是,这些创新手段确实营造了崭新的舞台面貌:剧作在单纯的文本结构中,用象征时间流程的三幕故事,来凸显放大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和丰富;导演用纯净而不乏深邃的视觉印象,展现生命个体生存环境的感觉与变化;音乐在时尚包装下,突出高腔徒歌、一唱众和的美学追求,诸如此类,都将该剧散文小品式的抒情写意与历史剧式的宏大悲壮,进行了完美的呈现。特别是湘剧表演艺术家王阳娟极好地通过形体控制和声乐再现,将主人公秦雅云三十年的生命质感予以清晰的刻画和点染,真正地让《月亮粑粑》成为湘剧在当前的成功之作。
李白有《把酒问月》诗云:“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盛和煜、张曼君、王阳娟以及湖南省湘剧院的创作,让《月亮粑粑》从耳熟能详的古老童谣,成了戏曲舞台上张扬人性光辉和职业奉献的现代好戏,这不能不说是他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象征性的“月亮”,做了地域化的发挥和时尚化的深掘。“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透过月亮亘古相沿的文化启迪,那种随性自在的时代感,同样是需要艺术创造者们努力发现和张扬的!
 
 
可圈可点《月亮粑粑》
文·李小青
未睹其戏先闻其口碑:微信朋友圈盛传,由盛和煜编剧、张曼君导演、王阳娟主演的湘剧高腔《月亮粑粑》甚好,非常值得一看! 
湘剧高腔《月亮粑粑》,一开场就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大幕拉开,有些沉重的群戏背景里,哀痛地传达出秦老师病逝的消息,同时也清晰地传达出地处大山深处的黄荆树小学将面临没有教师的现实。在乡亲们陷入哀伤和焦虑之际,清脆的声音传来,年轻的身影出现在黄荆树村——老秦老师临终之际发出的“天问”:我走了,还有谁能去黄荆树教书?女儿轻轻说了声:我去!她就来了,自此决定了她今后三十年或者说是一辈子的人生之路。王阳娟饰演的小秦老师身着水绿上衣、大红围巾,充满淳朴的青春气息出现在黄荆树小学,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就为这里的状况而震惊:学生来上课,要背很重的柴禾走很久的山路,为的是卖柴得到五毛钱,否则会被家长打;学生有的没有课本,因为被家长卷烟了;有的是买不起课本,因为以往都是老秦老师给买的??秦雅云不无歉意:小秦老师没工资,那就教你们唱歌吧。唱得欢快之际,房顶落灰、墙体裂缝,转瞬之间房倒屋塌!情急之下,她救出一个个学生,没想到背柴上学的牯伢子又返身来拿那捆值五毛钱的柴禾,她推出牯伢子后和那捆柴禾一起被埋在废墟之中。她被乡亲们救出,第一件事是问这位那位学生的安危,第二件事是向乡亲们说声对不起,第三件事则是感谢为救自己而受伤的昌生??当她自责“课堂外风雪骤我没留意”,“幸亏没伤同学,要不不原谅自己??”向大家道歉的时候,王阳娟的演唱情真意切,如同聆听到小秦老师心底清泉的透明回响,温婉细腻中外化出的焦灼、善良,唱词质朴,明白如话,如拉家常、似诉心声,不光乡亲们感受到她美好的心灵:“山里人心里蛮清楚,秦雅云是菩萨、仙女,老秦老师走了又派来了你,老天不弃黄荆树 ,老秦老师走了又派来了你??”更令观众动容、动情。
这第一幕中,戏剧情境的渲染和几个细节看似“生活流”实际上颇具匠心的铺排,一唱三叹之中,有唱腔设计的匠心,有演员高超技巧充沛情感的投入,有导演对艺术特色的把握,纵观全剧,更有编剧在戏曲剧本创作上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翱翔的清晰指向,一个很容易混淆的“乡村教师”形象,在《月亮粑粑》作为“这一个”而存在——她鲜活、生动、令人爱怜、稀有难得人格品质寄托于王阳娟的演绎之中,因为独特而令人过目不忘。
其实有了第一幕人物塑造生动、可怜可爱“这碗酒”垫底,第二幕秦雅云因遭受打击去而复留,第三幕秦雅云把转为公办教师的指标让给别人,都不是空穴来风和空中楼阁,而是有着性格基础和心理基础。因为她是从年轻时就是把责任看得重于一切的人,其实她是乡村教育界的“带灯”(贾平凹同名小说、商洛花鼓戏同名现代戏中的主人公)。
剧中另有可圈可点之处。
剧中很有几个场面非常精彩,限于篇幅,不一一赘述。仅提及其中之一:全校师生观看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后,作为仪仗队打头的姜明科与少年时背柴禾上学的牯伢子同时出现在秦老师的心理时空,已决定离开的秦雅云抚今追昔,看到的是自己作为乡村教师的成就,更感到身边学生的殷切目光——如果没有学校、没有老师,姜明科一定不会成为这个飒爽英姿的军人,而有可能延续逼孩子背柴上学的父亲的命运。看到这里,不禁令人鼻酸心热,这是秦雅云这个普通教师的平凡和伟大,语言是苍白的,因为那丰碑已经活生生地矗立在那里。
还有特别值得一提的贯穿全剧的民谣《月亮粑粑》。编剧盛和煜在谈及本剧的创作初衷时,曾提到试图在这部戏中寄托的几千年来农耕社会朴素的文化理想。的确,民谣《月亮粑粑》在剧中反复出现,一是起到农耕社会生活韵味一直以来延续的渲染,二是为主人公人生指向和价值找到皈依之所。比如民谣中唱道:“??大屋姑娘圆团团,养个伢儿考状元!”其实这就是农耕社会朴素文化理想的一部分,现代乡村女教师秦雅云克服很多来自外部及内在的困难障碍,爱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成为这种文化理想的传承人之一,的确意味深长。那么把这范围拓荡开去,不仅为师者爱学生如子,为官者爱人民如子,不同人也各自竭尽本分,该是怎样一个安居乐业、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清朗世界。
再有一处想说的是关于剧中的爱情。剧中对秦雅云的恋爱婚姻可以说惜墨如金:在第一幕中,小秦老师感激的目光投向昌生,是因为他为救自己受了伤;第二幕,二人已成为夫妻,有了十一岁的女儿;第三幕则是他们相识的第三十个年头,因为腰伤、因为要去学生家做家访、要去上课,昌生已经在山路上背了妻子二十多年,看似平淡,实则浓情。在第三幕,昌生回顾当年,想起秦雅云“??讲台上一站朝霞满天”!这是爱情起始的地方,也是各种困难逆境都不能逾越他们之间感情的地方。其实本剧无意在主人公的爱情婚姻上有所作为,因为本剧意不在此,更因为秦雅云情感上石破天惊的每一瞬,比起她人生中担在肩上的责任与现实碰撞所绽放的光华,都会成为陪衬。但即便剧中对此仅寥寥点染,仍能让人感到乡村女教师秦雅云与丈夫昌生之间感情的厚实和瓷实,这是编剧的深厚功力。
是的,生活在前进,时代在变迁。编剧担忧的“剧中的艺术形象与现代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相当的距离”,其实并没有出现,因为湘剧《月亮粑粑》塑造的人物形象是独特的,更因为剧中人物的人性人品是不会随着时间的演进、外在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价值的改变的那种。这部戏在并不鲜见的题材领域盛和煜写得感人,张曼君导得有意境和诗情,王阳娟演得即妩媚而又朴实:年轻秦老师的娇憨、中年秦老师的隐忍、坚韧,代课三十年后的妈妈老师的人生境界在声音处理和形体变化上都做得极为出色。
有了虽已功成名就、但仍不弃舞台有所突破的盛和煜,更因为有了他穿透生活本质的锐利眼光,他对人物心理的深入洞察、对戏曲创作技巧的熟稔与对新发现新表达不拘泥的追求,再加上具有同样出色艺术感觉的导演、主演、唱腔设计、音乐设计的共鸣和支持,于是有了给观众不一样感动的湘剧高腔《月亮粑粑》。
 
为小人物立传   替山里人放歌
文·姜志涛
“风格独特”这四个字是戏剧评论的常用词语,也是句用得很滥的套话,因此,我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发言,都尽量回避。但看过湘剧《月亮粑粑》之后,还是情不自禁地想到了这四个字,用风格独特来评价《月亮粑粑》,恰如其分。这台戏没有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甚至连个对立面人物都没有,这似乎不符合戏剧创作规律,但在观剧过程中,观众被深深吸引、打动、流泪,可见戏剧创作方法是多样的。独特还表现在浓浓的诗剧的氛围上,虽然故事发生在贫瘠的山区,主人公秦雅云又是个“最穷的公家人”,但她那美好的心灵,善良的情怀,像诗一样温馨浪漫。
这台戏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质朴、真实,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域特点,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秦雅云。剧作家盛和煜告诉我们,生活原型叫覃申媛,住在湘鄂交界的大山深处,三十年前盛和煜去大山里采访了这位被孩子们亲切称呼为“妈妈老师”的覃申媛,回来后写出了歌剧《妈妈,我对你说》,后来又改编成京剧《黄荆树》,直到2014年又重新为湘剧量身定做,用剧作家自己的话说,这是他写了三十年的一个剧本。三十年是段漫长的时光,剧作家之所以反复修改加工,不离不弃,是被乡村教师这种坚守与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因此下决心为小人物立传,替山里人放歌。《月亮粑粑》终于完成了剧作家的心愿,一位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山村女教师的艺术形象鲜活地矗立在湘剧舞台上。剧作家盛和煜遵循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样的艺术规律,呕心沥血,写出了这样有激情,有深度,有时代气息,有泥土芳香的好作品。也为戏曲现代戏的创作,为如何写真人真事这类题材的剧目,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
该剧对贫困山区人民生活的苦难、艰辛不回避,不粉饰,敢于直面表现,但看后没有让人感到灰暗、压抑,相反,全剧有一股昂扬向上的力量,山里人虽然贫困,但他们不悲悲切切,不怨天尤人,不指天骂地,不心灰意冷,反而能感受到他们不屈的精神,乐观的心态,阳光的心理。牯伢子(姜明科),为上学,背着黄荆树条,走十几里山路到镇上卖钱交学费,顽强学习,长大后走出大山成为导弹驱逐舰的舰长;秀儿,那个连鞋子都买不起的小姑娘,经过奋斗,成了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回到黄荆树,接了秦老师的班;淘气调皮的柳毅自学成才,成了有多项专利的发明家,他自豪地说:“我毕业的名校是黄荆树,我的导师是中国最美乡村女教师秦雅云。”知识改变命运,在这些孩子们身上得到充分印证。秦雅云苦苦坚守在黄荆树三十年,就是要让这些孩子学到知识,走出大山,三十年的勤奋耕耘,桃李满园,必然收获丰硕的成果。这种充满正能量的戏剧作品观众当然欢迎。
屡出佳作的著名导演张曼君是《月亮粑粑》的总导演,在该剧的二度创作中依旧发挥她戏曲化、歌舞化的特长,大量民歌舞蹈的运用,营造出诗化的氛围和意境。观看张曼君的作品,感觉她总是有无限的创造力和精妙睿智的艺术处理,每部戏都有出人意料,令人称奇的绝招。在第二幕,秦雅云为不能由代课教师转成公办教师而心情低落,甚至想离开黄荆树的时候,乡亲们在看香港回归的电视直播,舞台上出现陆海空三军进驻香港的画面,走在队伍前面那位英姿飒爽的海军军官正是从黄荆树走出去的牯伢子,乡情们齐声欢呼,姜明科,牯伢子!还有人喊:秦老师,那是你教的学生姜明科!此刻在海军军官的身旁,出现了当年身背黄荆树条,少年姜明科的身影,这种银幕上常用的叠加手法,出现在舞台上,让观众既有视觉上的新鲜感又能生发出无尽的联想,无限的感慨。秦雅云又惊又喜,呆呆地站在原地,手中的背篓掉在地上,然后掩面痛哭,导演让演员用近似自然的哭声来宣泄情感,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秦老师教出的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这既是对她以往辛勤付出的肯定,也是她留下来继续坚守的动力。
湘剧表演艺术家王阳娟塑造的秦雅云,再一次展示了她深厚的功力和全面的才能。创造这个人物难度很大,表现在:一是时间跨度大,三幕戏,三十年的时光,要经历人生的三个阶段:青年、中年、老年;二是没有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矛盾冲突;三是人物内心情感复杂,要用有效的手段,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经过深入生活,认真研读剧本,再加上导演细致的启发,王阳娟,将这些难题逐一化解并出色地完成了对秦雅云的角色创造。第一幕王阳娟的表演突出人物性格的纯真、热情,声音也是甜甜的嫩嫩的。第二幕经过岁月的磨砺,人到中年,王阳娟强调人物性格的沉稳、内敛,声音也变得醇厚。第三幕到了老年,王阳娟把满头华发的秦老师刻画得豁达、乐观,声音也能听出些许苍老。这三个时段的性格变化,王阳娟都处理得细致准确。演唱更是王阳娟的强项,她声音清纯甜美,演唱韵味十足,比如第一幕她的第一段唱:“想说一声对不起,课堂外风雪骤我没留意。”这是一段节奏缓慢的散板,王阳娟唱得既动情又动听,甜亮的音色加上浓郁的味道,把观众听得如醉如痴。第二幕四十多句的唱段,她唱得酣畅淋漓,中间有很长一段无伴奏的清唱,观众完全被征服,屏住呼吸,侧耳聆听,此刻如有一丝声响,仿佛都是对艺术的亵渎,她声情并茂的演唱,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蓄满乡愁的命运之歌
文·胡应明
作为一首人们耳熟能详的儿歌,“月亮粑粑”的意象,早已深深嵌入我们的文化记忆,那是人的幼年时代对苍茫宇宙的第一次混沌的仰望、第一声本真的叩问。于是,作为湘剧的《月亮粑粑》便给了我乡愁萦怀般的魅惑,加上该剧编剧盛和煜、导演张曼君都是我敬重的艺术家朋友,也就更有理由做出这种审美乃至文化上的期待??
粗粗看来,在“月亮粑粑”的清光里,在山野云气的氤氲中,该剧向人们勾勒出的是一个乡村代课老师知难而行克难奋进的人生轨迹——年轻姑娘秦雅云为践行父亲的遗愿,只身来到父亲教过书的连“鸟都不拉屎”的贫困小山村,为山里的孩子重又撑起一片知识的蓝天。她这一代课就代了三十年,其间,她和质朴憨厚的当地农民昌生结婚生子,学生们也一拨拨地走出了大山,而她却仍然是一名代课老师,在遥遥无期中,“转正”为公办老师的事一波三折,直至当了县长的学生出面张罗,才拿到了一纸“转正”文书,而此时,她已是一个饱经沧桑和心灵磨难的白发老人??仅就这一故事脉络,也着实令人唏嘘感喟!然而编导们似乎并未局促于此,而是力求对这一底层生存境况,做出自己独到的精神观照,恰似那枚清光孤悬的月亮粑粑一样。
细细厘析,《月亮粑粑》的故事外壳下,隐伏着创作者所要顽强表达的奔突于斯的精神气韵,即把一种文化上的“集体无意识”活生生地拎到了前台以及观众面前。这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作为一种乡愁传感的“月亮粑粑”——有意味的是,戏甫开始,由于书本不够,小秦老师给孩子们上的第一课就是教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但那个背几十斤柴才换五毛钱学费的牯伢子姜明科却不唱,倒是大声吼出了“月亮粑粑跟我走”的古老童谣,惹来一片清纯的笑声,这与其说是对城里孩子喜滋滋唱出的歌曲的一种解构,倒不如说是一声来自自己生命根基的本能呐喊!也正是带着这声呐喊,昔日的牯伢子闯出了大山,在大海的军舰上不由回想起那妈妈般唱着童谣的老师;而当孩子们面对受伤的秦老师,用“月亮粑粑”的歌声轻轻唤醒她的时候,从遥远天际到内心深处,都飘荡着、传感着这份久远而又原初的温情;特别是为老师妈妈庆祝从教三十年,那些一茬茬走出了大山的孩子们,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而送给老师的礼物居然是那首萦绕心头的“月亮粑粑”,是的,这是一份世上最为质朴而又弥足珍贵的心灵礼物,她表征着对他们人生启蒙“导师”的最高敬意和最终的眷念,也成为他们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永恒乡愁??再就是作为一种文化投射的“月亮粑粑”——一般看来,这的确是一部写优秀乡村教师的戏,但更内里的却是文化血脉的贯通及文化薪火的传递,一个柔弱的女子弱弱地来到了这个山旮旯的小学,真正让她与孩子们产生心灵共鸣的还是那首“月亮粑粑”的歌谣,牯伢子问她怎么也会唱,秦老师说是老秦老师教的,而老秦老师又是跟奶奶学的。一代一代,睁开眼睛看世界,歌谣就这么诗意地传唱了下来,尽管纯净中蕴蓄着人世的苍凉与悲况,然而底层生灵的号歌却是流转跌宕永无止息的——当小小的秀儿鞋子破得连路也走不了,毽子更踢不了时,秦老师看在眼里踌躇着,一狠心,把好不容易攒钱买下的、自己女儿期盼已久的花球鞋给秀儿穿上,这是出于师道的由衷关爱,这是出于母性的终极悲悯,也就是这么光脚丫的一穿,一双鞋,给了秀儿最初的人生暖意,一首歌,给了她一辈子的梦绕魂牵,这也成为日后走出大山的秀儿学成归来接过教鞭的最切肤的文化动因,爱和知识就这样在深山里绵延??月色无言,清光可鉴,“月亮粑粑”的投射,当然也让人们窥见了文化中的某种“官本位”痼疾和顽劣的不绝如缕,那就是对底层生灵的无意识忽略,对弱者的忽略,包括对秦老师这些强者式的弱者的忽略。由此,我们也看到了作为一种命运见证的“月亮粑粑”——山里的孩子,黯淡的岁月,只有那混沌的童谣在平淡中不时唤起的惊奇,对世界的惊奇,对人性的惊奇,对秦老师这位遁入深山的文化使者的惊奇,“哪个也不相信,你是世上最穷的公家人”!而秦老师所面对的也是“除了凉水,么子都没有”的极贫,为了一份沉重的承诺,她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默默耕耘,在几近荒芜的心灵中播撒种子,而她却好像永远只是一个代课老师,只能拿着仅可糊口的最低工资,这也是她在狠心送出女儿心爱的花球鞋后,面对女儿的哭闹而下意识打了女儿的一种痛苦的发泄,但“转正”不成的事好像并未真正影响她一如既往地去忙活去家访,“认命”似的依然走在那月亮粑粑照临的山路上??在童谣的吟唱中,“童话”也在不断地滋生着,她教出的学生包括她的女儿大都走出山外,学有所成,抑或是知识改变了命运?我想,更是爱的种子、是充沛的善意成就了命运!命运弄人,这也是为什么面对迟到的一纸“转正”文书,她淡若素菊的理由。当新的希望生长出来,当命运在折腾中定格,这于她的人生还有实际意义么?月亮粑粑,亘古高悬,洞悉着人世间的悲欢,也应和着底层生灵柔韧而顽强的生命长歌??
正是因为有了以上一些特别的感受,也就特别期待“月亮粑粑”的意绪在剧中能有更多的有机渗透,比如山里孩子在秦老师的引导下收看“香港回归”的那段戏,直接出现了由人扮演的“具象”的仪式阵仗,而此时最该紧扣的当是月亮粑粑的“意象”——当孩子们看到姜明科忝列仪仗中时,会油然发出“那不是唱‘月亮粑粑’的牯伢子吗?”的惊叹,戏由此转入间离出来的人物“心象”与掏心窝子的隔空交流,或许更有内在的艺术感染力;再如,秦雅云难以释怀的代课老师能否“转正”,无疑是全剧一条波澜起伏可以走心的情节主线,临到在当了县长的学生的关切下她终于转正成功之时,她拿着那张期盼了一辈子的文书,淡然地付之一笑,而呵护她坚守于斯的丈夫则默默拿起水桶,一如初恋时爱的表达,去为学校担水??这种“尽在不言中”的处理,凸显了编导的独特匠心,主演的表现更是细致入微质朴动人。但仍然必须指出,作为铺垫已久的核心事件发展于斯,且又特别作为戏曲,观众期待的是感受那荡气回肠的灵魂歌哭、那历尽沧桑的万般滋味、那‘月亮粑粑’的千回百转——即使我们不愿落入窠臼,但作为戏剧情势的必然结果,“无言”也当是充分结实的戏剧表达,而非话剧式“体验”在场面中的一笔带过。
故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个戏的主演(秦雅云的扮演者)王阳娟。“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是她几近完美的出色表演,带给了我们最大的惊喜和最独到的审美享受!是她把看似简约的剧本,通过自己炉火纯青恰到好处的创造性表演,不断丰沛起来充盈起来,如带着亡父的嘱托而来,仅仅一句台词就把需要情境化演绎的人物动机,极经济而又饱蕴情感地表现出来,即使是我们感到有所缺失的正式“转正”的场面,也因了她的“体验”式表现,弥补了简约下来的情感力量。她扮演的人物年龄跨度大,但不同时期的体态语言和声音造型,都拿捏得十分精到准确。因此,我们才看到了一个阅尽沧桑的“月亮粑粑”,一轮冉冉升起的“月亮粑粑”??
本栏责任编辑   晓   耕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湖南省湘剧院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

留言应用名称:
客户留言
描述:
验证码

湖南省湘剧院页面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长沙 湘ICP备14013262号   本网站已支持ipv4 ipv6双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