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概况
THEATER OVERVIEW

0731—85111161
0731—85111171
19974996066(刘经理)

历史沿革
- 分类:剧院概况
- 发布时间:2020-08-29 00:00:00
- 访问量:0
湘剧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
湖南为湘。地灵人杰的湘楚大地,孕育出一支散发着浓郁湖湘文化芬芳的艺术奇葩,这就是湘剧。湘剧以省会长沙为中心,流行于湘、资二水中下游及赣西等广阔地带,距今约有六百余年,是湖南的代表剧种。
一、湖南戏剧历史
湖南戏剧历史悠久,北宋《浏阳县志第十六卷龟山文集》,南宋范成大《驂鸾录》,均有记载。元末明初,南北曲在长沙一带流行逐渐演变成地方声腔。明成化八年(1472年)礼部尚书李东阳(茶陵人)有《燕长沙府席上作》一诗,其中有两句:“西阳影坠仍浮水,南曲声低屡变腔”。可作为曾传入南曲之傍证。
二、湘剧沿革
湘剧名称最早出现在民国九年(1920年)长沙印行的《湖南戏考》第一集,在此之前,与祁剧、巴陵戏、汉剧统称“大戏”。抗战时期湘剧为抗敌宣传做出巨大贡献。湘剧艺人先后成立7个抗敌宣传队,奔赴湘南、湘北、湘西、桂北进行动员民众抵抗日寇戏曲宣传。朱仲儒、徐绍清、黄元和分别任一、二、三队队长。1944年在桂林演出时,“宣传队”改名“中兴湘剧团”,1949年湖南和平解放前夕,12兵团司令员肖劲光提议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洞庭湘剧工作团”。1952年划归地方管理延续至今,这就是有着光辉历史的湖南省湘剧院前身。
三、剧目体系
清道光、咸丰年尤为兴盛,剧目多达千余个,新中国成立后仍收集到六百八十多个,其中弹腔剧目五百多个,高腔剧目一百多个,低牌子剧目保存在连台大本剧中两百余折,昆曲剧目小部分,但曲牌混入高腔戏中配用甚多。
其中高腔主要代表剧目有《琵琶记》《投笔记》《白兔记》《金印记》《拜月记》《追鱼记》《百花记》《鹦鹉记》《金丸记》《玉簪记》等等。
弹腔即南北路剧目有《三国传》《水浒》《杨家将》《隋唐演义》及“三十六按院”等一大批。
四、行当体制
湘剧行当一种归纳为“三生三旦三花”,即小生、须生、老生;小旦、正旦、老旦;大花、二花、三花。俗称“九条网子闯天下”。另一种归纳为“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老、八贴、九夫、十杂”, 与祁剧、湖北汉剧说法一致。还有现在通称“生、旦、净、末、丑”。
五、声腔体系
湘剧有四大声腔,产生于不同时期,即高腔、低牌子、昆腔、南北路(即京胡伴奏声腔)。也有称高腔、弹腔、吹腔(即用笛子唢呐伴奏的声腔)。高腔,是湘剧四大声腔的代表,源于江西弋阳腔。弋阳腔传入长沙地区后,衍变成为今天具有地方特色的湘剧高腔。低牌子,是一种字少声多,以唢呐、笛子伴奏的声腔。曲牌与高腔同名,旋律却完全两样,故艺人称为低牌子。昆腔,稍晚于弋阳腔传入长沙地区。其许多优美细腻的形式,对高腔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许多剧目相沿传演至今。乱弹,也叫“南北路”,即南路二黄、北路西皮的总称。成为湘剧的一种声腔,不晚于清乾隆年间。南北路的传入,使得高、弹可以同台,高腔吸收了乱弹所长的做工和武打,乱弹则受高腔滚唱的影响,发展了长段流水,使湘剧的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又前进了一步。
由于前辈艺术家不断努力、创造和发展,不断吸收不同声腔和表演艺术的优点,使得湘剧至今保持高腔和弹腔两种不同的主要声腔的同时,低牌子和昆腔剧目也不时出现在舞台上,均有别于其它剧种,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布景、声光效果的运用,各类中西乐器的引进,湘剧的演出形式日臻完美,演出地域遍及京、津、豫、辽、沈、徐、郑、苏、宁、汉、粤、桂、新、港等各大中城市和农村,甚至远赴日本西欧,均得到广大观众好评。在历届全国戏曲会演中,湘剧所演剧目以及演员、演奏员、舞美工作人员、编剧、导演等各个单项获得了众多奖项,其影响在全国日益扩大,为湖南屡添荣誉。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
湖南省湘剧院页面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长沙 湘ICP备14013262号 本网站已支持ipv4 ipv6双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