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动态
THEATER DYNAMICS

0731—85111161
0731—85111171
19974996066(刘经理)

资讯详情
这次在(2012)第四届湖南艺术节中,看了一台令人欣慰的戏——湘剧高腔《谭嗣同》。无论是从剧本、导演、音乐、舞美等,都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是近年来难得的好戏之一。特别是音乐更让人难以忘怀,就音乐而言写点听后感。
一个剧种最大的特色就是音乐。什么都可以“借”、外请,如:剧本可以移植其他剧种的剧本,导演、灯光、舞美可以外请等等,唯独音乐只能本剧种的人来做。而本剧种作为作曲(编曲)的人说,容易的是继承,瓶颈的是创新。“戏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喊了几十年了,真正做得好的不多。有的是继承多了,老腔老调;有的是创新多了,人们不认可,这个问题一直纠结在戏曲创腔人的心上。
我们每个从事戏剧(曲)音乐的人都知道,戏剧的旋律一般都是五声、六声、七声音阶(自然音),听多了难免给人音乐形象陈旧之感。
怎样在老腔老调上出新,这是摆在每个戏剧(曲)创腔人的面前不太好解决的问题。这次看了湘剧高腔《谭嗣同》颇感一些兴奋。
《谭》剧的音乐为揭示“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与谭嗣同、康有为等变法维新的改革派之间的斗争”,在音乐上大胆使用了许多变化音,在节奏上使用了三连音、切分音等等,使音乐语言更具有戏剧性的矛盾冲突。特别是在序幕音乐、间奏音乐上用了大量的变化音,使音乐的明与暗的对比更鲜明,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丰富。变化肯是随着剧情、人物变化而运用。变化音的运用打破了传统音乐的一腔一调,以及传统曲牌几十年不变的单一音乐形象的模式,加强了调式的表现能力,增添了调式新的色彩,更具时代感。
还值得一提的是,省湘剧院的乐队中有一批演奏技术过硬,表现能力丰富的演奏员,使音乐的表现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责任编辑:刘小红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OFFICIAL ACCOUNTS
公众号
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

ONLINE MESSAGE
在线留言
湖南省湘剧院页面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长沙 湘ICP备14013262号 本网站已支持ipv4 ipv6双向访问